泰平社土地之神(雀仔園福德祠旁)(黑白版本)

3 Views
Find Similar (BETA)Download
Author name
inaciso
Source
Sketchfab
Polygon Count
834,988
Release Date
2020-03-20
License
CC BY 4.0
macaotudishentudilord-of-the-soil-and-the-groundgod-of-the-soil-and-the-ground

Asset Overview

社名泰平,與太平同義,即國泰民安。自古民以食為天,《漢書.食貨志》乾脆以米倉存量來衡量泰平:“民三年耕,則餘一年之畜……餘三年食,進業曰登,再登曰平,餘六年食,三登曰泰平。”連續二十七年農業豐收且儲備九年食糧視之為太平盛世,必要條件還是民和雨順,故此中國人朝拜代表五穀的社稷土地之神時力盡人事和風儀,甚至將兩者都歸入國家最高政治制度——禮。   傳統周禮規定右社稷、左宗廟,但澳門偏遠漁村自不能與皇家比擬,況且礙於王立七廟、庶士庶人無廟等規定,平民在設置社稷壇時無法按宗廟來定位,卻仍趨近神廟——澳門二十一座神廟旁設置了土地壇,佔本地神廟過半數,當中接近七成社稷壇位於廟左而顛覆了上述禮制,六成半朝西佈置,僅有五座遵循面向陰北的明朝府、州、縣壇定儀,反而剛好一半與廟宇座向相同。總言之,宗廟與神廟作用不同,後者與社稷壇的座向關係並無規律,輿地建壇首重臨場變通,同向街道最能方便善信。事實上,前述社壇中只有十五座雕刻名號,更只有譚公廟旁土地壇註明專屬於廟宇,其餘多屬禮樂被視為陳規的當代建設。   土地誕於社稷壇前派米不但維繫鄉里,也是太平的象徵。鄉和里睦如流水廣披,天下太平自能渠成。二月初二的誕期本源於春社祭祀日,背後古禮遺風遠溯漢代。當年常平倉負責在春天向農民免息貸米,待秋天收成後抵斗還官,這種逆周期式的政策既能調控物價,幫助農民維生,還能預防因大量民眾棄耕稻田引致的歉收。《隋書.食貨》更記載鄉村設立社倉和義倉,豐年時從民間納糧,專賑饑荒時段,將傳統“荒禮”引入最基層社會單位中,立意深遠,歷朝仿傚。從此,民間鄉社只要不遇重大災荒,春社祭祀後便會舉行鄉飲酒禮,到明朝還規定嚴格定義為全鄉上下按齡排席的醮筵,流傳至今日成為土地誕盆菜宴了。其旨在推廣鄰里情誼,確定長幼尊卑,在齊家治國的儒道理論中是為人和政通之根本,太平日子之表徵,更是古今並重之普世價值。